“换产品当然要彻底清洗,不然味道会串,这是对品质负责!”张援朝的火气上来了。
“我不是质疑清洗的必要性,我质疑的是效率。”林建国点了点桌子,“清洗渠道的时候,模具可以同时在旁边准备。调试设备的时候,新的包装材料可以提前到位。你们的工人,是一个步骤结束了,才去准备下一个步骤。这是流水线作业,不是单件手工作业。”
他看向张援朝:“如果提前做好准备,把流程并行起来,这个时间,可以压缩到一小时以内。”
会议室里的空气越来越沉。几个车间主管额头上都见了汗。这些都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从没人觉得有问题。现在被一个外行一条条摆在桌面上,每个问题都象一记耳光。
“第三个问题,包装。”林建国翻到笔记本的下一页,“我们最快的一条产线,每分钟可以灌装一百二十瓶。但昨天下午,我观察了半个小时,它的实际速度一直在九十到一百瓶之间徘徊。为什么?”
没人回答。
“因为产线末端的装箱跟不上。”林建国自己给出了答案,“两个工人用手柄瓶子装进纸箱,封箱。前面生产的瓶子在传送带上越堆越多,一旦积压,前面的灌装机就必须降速。生产线的速度,是由它最慢的环节决定的。我们花大价钱买来的德国设备,跑出了国产设备的效率。”
张援朝的呼吸变得粗重起来。林建国说的每一件事,都发生在他的车间里,发生在他的眼皮底下。他无法反驳,因为那些都是事实。
可这让他更加愤怒。
这是一种专业领域被侵犯,技术权威被践踏的愤怒。
林建国合上笔记本,做了总结。
“这三个问题,只是我昨天下午看到的,最明显的三个。就这三个问题,如果解决掉。我估算,单条产线的有效产能,可以提升百分之十五。原料、水、电的单位成本,可以降低百分之五。”
百分之十五的产能提升!
百分之五的成本降低!
李子明的手指停住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不用增加任何设备和人手,每个月凭空多出来十几万箱的产量,节省下来几十万的成本。
“纸上谈兵!”张援朝终于爆发了,他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你说得轻巧!你知道实际操作有多少麻烦吗?工人素质跟不上怎么办?旧设备磨合出问题怎么办?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他涨红了脸,指着林建国:“你一个坐在办公室画表格的人,懂什么生产!别拿你那套理论来我们厂里指手画脚!”
面对张援朝的咆哮,林建国异常平静。
他推了推眼镜,看着对方。
“张经理,我们不用争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他转向李子明,但话是对张援朝说的。
“我提议,拿一条产线出来做试点。就拿问题最多的a号线。给我一周时间,由我来主导,对它的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如果一周后,产能提升达不到百分之十五,成本降低达不到百分之五,我立刻辞职走人,工资一分不要。”
“对赌协议。”李子明心里冒出这个词。林建国这是在用自己的前途,逼整个工厂接受他的改革。
所有人都看向李子明。
张援朝也死死地盯着他。这是李子明请回来的人,现在这个人要砸掉他张援朝的饭碗,他想看看李子明怎么选。他觉得,李子明至少会说句软话,安抚一下他这个老兄弟。
李子明沉默了几秒钟,他看着张援朝脸上那种混杂着愤怒、委屈和被背叛的情绪。
然后,他开口了。
“好。”
只有一个字。
张援朝的身体晃了一下。
李子明接着说,他的话清淅地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
“就这么办。a号线,从明天开始,交给林总做试点。”
他停顿了一下,把视线从林建国身上,移回到了张援朝脸上。
“老张,这个试点,你来亲自监督。他做的每一步调整,用的每一份数据,你都要在场,你都要过目。最后的结果怎么样,你说了算。”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
张援朝看着李子明,看了足足有十几秒。他什么话也没说,转身,拉开会议室的门,走了出去。
他的背挺得笔直。
a号生产线被林建国接管的第三天,整个生产车间的气氛都变了。
张援朝象个监工,每天雷打不动地抱着手臂站在产线旁,一双眼睛死死盯着林建国派来的两个技术员调整设备、记录数据。工人们则大气不敢出,手上的动作都比平时快了几分。
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确和紧张,笼罩着这条老旧的生产线。
而在厂长办公室,另一场风暴正在蕴酿。
“这是我对销售部的初步诊断和改革方案。”
林建国将一份新的报告放在李子明的桌上。他还是那身半旧的中山装,说话的调子平铺直叙,不带任何个人情绪。
李子明拿起来翻看。
报告的措辞很客观,但内容却异常尖锐。
林建国将赵大刚一手带出来的销售团队,定义为“江湖义气式团伙”。报告指出,这种模式有三个致命弱点。
第一,管理混乱,效率低下。销售全凭个人能力和关系,没有统一的策略和步骤,回款、发货、客户维护都是一笔糊涂帐。
第二,客户资源私有化。每个销售员手里的客户都是他自己的人脉,公司对这些客户几乎没有掌控力。一旦销售员离职,就会带走一片市场。
第三,风险极高。这种靠喝酒、称兄道弟维系的团队,忠诚度完全创建在个人感情和短期利益上。市场好的时候一团和气,一旦遇到问题,或者有外部高薪挖角,立刻就会分崩离析。
李子明看得后背发凉。林建国说的每一个字,都戳在峰牌最脆弱的神经上。
他翻到后面,看到了林建国的解决方案。
一套全新的销售管理体系。
内核是“kpi考核”,也就是业绩指标。每个销售员,每个月必须完成定额的销售量、回款额、新客户开发数量。所有业绩都和收入直接挂钩,多劳多得,上不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