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华夏,北国已是寒风初凛,岭南却依旧温润如春。
就在《绣春刀》上映前一周,一场静悄悄却影响深远的变革,在少数几个大城市的年轻影迷圈中泛起了涟漪。
经过盛影传媒旗下技术团队与腾迅的紧密协作,酝酿多时的“猫眼电影”平台,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开始了它的试点运营。
首批试点的城市,仅限于互联网普及率最高、年轻人群体最为集中的四个一线城市:京城、魔都、羊城、鹏城。
而接入的影院,也仅限于在这四地布局最早、硬件设施最好的“中影盛世影城”旗下门店。
没有盛大的新闻发布会,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
“猫眼”的上线,更像是一次精准的“黑客式”潜入。
宣传渠道主要依靠腾迅秋秋的弹窗消息、各大高校的bbs论坛置顶帖、以及年轻人聚集的天涯、西祠胡同等网络社区的影视版块推广。
宣传语也带着几分极客式的简洁与诱惑:“看电影,提前选座,告别排队——猫眼电影,开启你的线上观影新纪元。”
对于2002年的大多数华夏民众而言,“网上买东西”还属于相当新潮且带着些许风险的行为,更别提购买无形的“服务”了。
为了解决支付信任和渠道问题,技术团队巧妙地借鉴了如火如荼的《热血传奇》游戏点卡模式。
“猫眼观影卡”,一种印制精美、带有刮刮漆密码层的实体卡,悄然出现在了四城中影盛世影城的售票处、周边商品柜台以及部分与盛影有合作关系的“光影世界”音像连锁店里。
卡片面值分为50元、100元两种,购买方式与游戏点卡无异,用现金即可轻松获得。
拥有了观影卡,用户便可以登录猫眼电影网站(一个设计简洁、以橙红色调为主的页面)。
首次使用需要用一个秋秋号码或者邮箱进行注册绑定,然后将观影卡背面的序列号和密码充值进入自己的“猫眼账户”。
接下来,便是体验超越时代的便利时刻:网站清晰地列出了试点影城未来一天的排片表,点击想看的电影场次,一个直观的影院座位图便会弹出。
已售出的座位显示为红色,可选座位则为绿色。
用户只需动动鼠标,点击心仪的座位,确认订单,账户余额便会自动扣除票款。
支付成功的瞬间,网页会跳转出一个“取票验证码”(一串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独特序列),同时也会向注册时绑定的邮箱(未来可能会扩展到手机短信,但2002年手机短信通知技术成本和普及度尚有限)发送一封包含同样信息的确认邮件。
观众只需在电影开场前,前往对应的中影盛世影城,在专门设立的“猫眼取票机”(目前还只是由影院工作人员在专用电脑上手动操作核对)前,出示这个验证码或告知工作人员,便能瞬间领取到打印好的实体电影票,轻松入场。
这套流程在后世看来或许繁琐,但在2002年,无疑是划时代的便捷体验。
“太酷了!居然能在网上自己选座位!”京城,某高校机房内,大学生林晓月刚刚用一张50元的猫眼观影卡,为自己和男友张恒锁定了《绣春刀》黄金场次中间的两个连座,兴奋地对着旁边的男友低呼,“这样就不用担心到时候去买票只剩边边角角的位置了!”
张恒也感到新奇:“省去了排队的时间,还能精准选到好位置,这玩意儿确实方便。就是得先买那个卡有点麻烦,要是能直接网上付钱就好了。”
“得了吧,现在网上支付多不安全啊,还是用这种实体卡充值感觉靠谱点。”林晓月反驳道,她已经完全被这种新奇的购票方式征服。
类似的场景,在四个试点城市的年轻网民中不断上演。
这种融合了“线上选座”和“线下实体卡支付”的混合模式,恰好契合了2002年华夏互联网发展的阶段特征——信任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但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和尝试意愿极高。
猫眼平台甫一推出,尽管覆盖范围有限,却迅速在目标用户群中引发了热烈反响。
人们也发现,猫眼绝不仅仅是一个在线售票工具。
其名字中的“眼”字,更深的寓意在于“洞察”与“评价”。
平台的另一个核心功能——“影评专区”,几乎与售票功能同步上线。
为了给这片尚属空白的领域注入初始活力,盛影传媒技术团队与光线传媒内容部门联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原始数据积累”。
他们不仅接入了盛影系自家出品、发行的所有电影资料库,还通过合法渠道,整合了近年来在华夏公映的国内外上千部影片的基本信息,包括导演、演员、剧情简介、海报等。
更关键的是,他们为这些影片预先设定了打分系统(五星制)和评论框架。
当然,真正的引爆点,来自于王盛自身辉煌的履历所自带的光环效应。
几乎在平台上线的那一刻,无需任何官方引导或水军刷榜,用户们就自发地、如同朝圣般涌向了那些与“王盛”名字紧密相连的电影条目下。
在“猫眼电影”的“总榜-华夏电影”分类下,以及新设立的“热度榜”、“评分榜”上,一片熟悉的名字以绝对的优势垄断了前列的位置,形成了一道令人叹为观止的“盛影景观”
《当幸福来敲门》(1998,贺岁档)-评分:93
《家和万事兴》(1996,贺岁档-内地首部贺岁电视电影)-评分:92(带有怀旧滤镜)
《开心家族》(1999,贺岁档)-评分:91
《初恋这件小事》(1999,救市作品)-评分:91
《30天》(1997,贺岁档)-评分:90
《假结婚》(2000,贺岁档)-评分:89
《垫底辣妹》(1999,暑期档)-评分:88
《人在囧途》(2001,贺岁档,王盛核心编剧/监制)-评分:87
这些分数或许带有早期粉丝的热情和时代滤镜,但它们清晰地勾勒出一条自1996年以来,王盛如何一步步凭借其精准的市场嗅觉、类型片的开拓能力和对观众情感的深刻理解,几乎以一己之力推动并引领了华夏商业电影发展的轨迹。
影评区里,用户的留言更是充满了时代的感慨与个人的情感投射:
“从《家和万事兴》在电视上看的合家欢,到《30天》在录像厅里笑出眼泪,再到《当幸福来敲门》在电影院里的感动…王盛的电影陪我从初中到大学!”
“还记得《初恋这件小事》上映时,全班女生都在讨论高媛媛有多美,暗恋有多心酸。一转眼,我都大四了。”
“《我的野蛮女友》yyds!范小胖就是我心中的女神!王总牛逼,总能抓住我们的喜好!”
“《人在囧途》虽然王导没亲自执导,但那味道太正了!过年回家路上看,笑中带泪。”
“看看这榜单,再看看现在的电影市场,不得不承认,王盛和他的盛影,就是华夏商业电影这黄金几年的代名词!”
这些自发形成的讨论和评分,不仅迅速夯实了猫眼影评区的初始内容和社区氛围,更在无形中完成了一次对王盛和盛影传媒过去六年成就的全民性回顾与加冕。
它让每一个用户,在尝试新奇购票方式的同时,不由自主地回顾往昔,清晰地“看”到了王盛是如何从一个北影厂子弟,一步步成长为搅动华夏乃至国际电影风云的弄潮儿。
这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集体情绪,在《绣春刀》上映前夕,巧妙地转化为对“盛影出品”下一部作品的极高期待。
猫眼的悄然上线,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
其在线选座的功能,在试点城市引发了年轻人的追捧;而其影评专区,更是无意间成为王盛商业电影王朝的一座数字丰碑。
这只初睁的“猫眼”,正以一种温和却不可阻挡的方式,改变着人们消费电影的习惯,也重塑着电影口碑传播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