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在星城湘省卫视演播室那场“以一敌三”的电视辩论,如同在华夏文化舆论场投下了一颗当量巨大的精神原子弹。
其冲击波在随后几天非但没有减弱,反而随着各大报纸的深度报道、门户网站的专题讨论以及街头巷尾的口耳相传,持续发酵,形成了罕见的舆论海啸。
《华夏青年报》资深记者张建伟的专访文章《王盛:文化自信的底色是实干与担当》适时出炉,以其一贯的客观深度,进一步阐释了王盛在辩论中提出的核心观点,将其“市场化改革”、“产业生态”、“文化输出”的理念梳理得更加系统清晰。
文章被全国多家报纸转载,在知识界和产业界引发了广泛共鸣。
与此同时,互联网上的声浪几乎呈现一边倒的态势。
年轻网民们将王盛在辩论中的精彩瞬间剪辑成视频片段或照片,配上激昂的音乐和字幕,在论坛和聊天室里疯狂传播。
“王总一人足矣”、“你们根本不懂功夫足球”、“这才是文化自信”等金句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
王盛那沉稳从容、逻辑清晰、挥斥方遒的形象,通过电视屏幕和网络媒介深深烙印在一代人心中,其个人声望和“盛影系”的品牌美誉度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这场舆论的狂飙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出现了——来自港岛娱乐圈的声音。
先前因王盛“炮轰金像奖”和“合作原则”而积压的不满与隔阂,似乎在这股彰显强者力量的洪流面前被冲开了缺口。
一些有远见,或本就与盛影系合作密切的港岛知名艺人,开始敏锐地捕捉风向,公开表态。
与王盛深度绑定的周星星,在接受港媒越洋电话采访时直言:“王盛先生系一个有眼光、有魄力嘅电影人(是一个有眼光、有魄力的电影人)。《功夫足球》嘅成功唔系偶然(的成功不是偶然)。
我哋需要更多咁样嘅交流同合作(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交流与合作),而唔系固步自封(而不是固步自封)。”
尽管言语谨慎,但支持之意明显。
徐客也在《绣春刀》拍摄间隙对媒体表示:“王盛导演对电影市场嘅判断好精准(的判断很精准)。
佢提出嘅问题,值得我哋每一个电影人思考(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电影人思考)。
合作系双向嘅(合作是双向的),我睇好内地市场。”
与王盛私交不错的成龙,也在国际场合被问及时笑着打圆场:“王盛嘛,年轻人,火气系大咗啲(是大了点),但系做嘢好认真,好有想法(但做事很认真,很有想法)。
我同佢合作好愉快(我和他合作很愉快),《博物馆奇妙夜》一定会俾大家惊喜(一定会给大家惊喜)!
港岛同内地电影人本嚟就系一家人(本来就是一家人),应该互相支持先系(应该互相支持才是)。”
“”
这些重量级艺人的相继发声,如同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他们或通过社交媒体(早期博客、论坛),或接受小型媒体采访,纷纷表达对王盛理念的理解、对合作的期待,以及对“华语电影一家亲”的认同。
一时间,舆论场上“王盛遭港圈抵制”的论调不攻自破,反而演变成了“港岛电影人力挺王盛,共谋华语电影新篇章”的积极叙事。
各路媒体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港圈大投降”!
另一边。
盛影传媒院线电影宣发事业部敏锐地抓住了老板携大胜之威、舆论空前有利的黄金窗口期,为即将于7月15日上映的“批片”《我左眼能看到鬼》发动了总攻式的宣传造势。
宣发部门的核心策略,就是将这部影片打造为“盛影传媒团结港岛电影人的铁证”。
宣传通稿和软文密集投放于各大娱乐版面和网络社区,核心论点清晰有力:“就在某些人妄图挑拨内地与港岛电影人关系之际,盛影传媒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何谓‘交流’与‘共赢’。
《我左眼能看到鬼》作为港岛中国星公司的诚意之作,由盛影传媒倾力引进。
为了符合内地观众的观影习惯与审查要求,双方密切沟通,对影片结局进行了精心修改,使其更富温情与治愈力量。
这充分体现了盛影传媒对港片艺术创作的尊重,以及推动华语电影市场融合发展的决心!”
宣传海报上,“盛影传媒隆重引进”、“港岛中国星诚意之作”的字样格外醒目,旁边还打上了“携手共进,光影同心”的标语。
在预告片和宣传物料中,也着重突出了张伯芝的演技和影片感人至深的情感内核,弱化了原版中的灵异色彩。
这一波宣传,巧妙地借用了王盛辩论中“开放交流”、“文化自信”的大旗,将一次普通的商业批片引进,包装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事件。
既回应了此前“打压港片”的污蔑,又展现了盛影作为行业龙头的格局与担当,可谓一举多得。
2002年7月15日,星期一。
尽管是工作日,但京城的夏夜依旧闷热。
在《功夫足球》热潮和世界杯余韵渐渐散去后,电影市场迎来了一个相对平淡的周期。
好莱坞分账大片的威力尚未完全爆发,这给了一些特色鲜明的影片喘息之机。
大学生林晓月和她的男友张恒,特意选择了这个晚上,来到位于海淀剧院附近新开业不久的“中影盛世影城”。
两人都是王盛的影迷,经历了电视辩论的激情澎湃,又看到了《我左眼能看到鬼》铺天盖地的宣传,决定来亲自支持一下。
取票、进场,影厅内的上座率大约有六成,不算爆满,但在工作日晚上已属不错。
显然,盛影的宣传和王盛的个人影响力起到了作用。
灯光暗下,银幕亮起。
影片的故事徐徐展开。张伯芝饰演的女主角阿心,在遭遇车祸后左眼获得了看到鬼魂的能力,并与一位善良的男鬼(刘清云饰演)相识相知。
影片前半段带着港式鬼片特有的轻松诙谐和些许惊悚,但随着剧情推进,阿心与男鬼之间超越生死的真挚情感逐渐成为主线。
林晓月和张恒很快被剧情吸引。
张伯芝的表演细腻动人,将女主角从恐惧、彷徨到接纳、勇敢的情感转变刻画得淋漓尽致。刘清云饰演的男鬼虽然形象有些落魄,但性格温暖善良,他与阿心之间那种无法触碰却又深刻羁绊的情感,让影厅里不时响起细微的抽泣声。
“好感人啊”林晓月靠在张恒肩上,小声说,手紧紧攥着他的胳膊。
张恒也看得入神,点了点头。
他原本对“鬼片”有些抵触,但这部片子显然重点不在吓人,而在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