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内部的波澜暂时平息。
文化事业的波澜依旧。
来自大洋彼岸的传真和邮件显示,迪士尼的编剧团队正在基于王盛提供的核心框架,紧锣密鼓地完善《当幸福来敲门》中美合拍版的剧本。
双方就文化细节的适配、角色背景的本地化进行着频繁的沟通。
王盛对此保持关注,但并未过度干涉,他相信迪士尼在温情励志题材上的功底。
怀柔“成龙快乐园”的后期基地里,《博物馆奇妙夜》的后期制作进入了最紧张的冲刺阶段。
数字领域等顶级特效公司传来的样片越来越精细,那些复活的兵马俑、翩翩起舞的唐三彩侍女、窃窃私语的青铜器,在王盛和视效团队的反复打磨下,愈发显得活灵活现,奇幻色彩与喜剧效果交织,预示着这又将是一部颠覆市场认知的视听盛宴。
另一边,由徐客执导的《绣春刀》也已在京城怀柔影视基地和浙省横店等地正式开机。
王盛虽没有亲自盯在现场,但通过项目负责人传来的报告和定妆照、场景图,他能感受到徐客试图在这部武侠片中注入的写实格调和历史苍凉感。
这部定位精准、风格硬朗的武侠片,被初步定在年末贺岁档,与《博物馆奇妙夜》形成类型互补,共同构筑盛影传媒的年底攻势。
然而,眼前的挑战并非远在年底,而是近在咫尺的、堪称惨烈的2002年暑期档。
六月至八月底,长达三个月的黄金档期,仿佛成了好莱坞大片的狂欢节。
一份长长的片单摆在王盛的案头:《蜘蛛侠》、《星际宝贝》、《风语者》、《怪物史莱克》、《冰川时代》、《精灵鼠小弟2》、《南极大冒险》、《少数派报告》、《星球大战前传二:克隆人的进攻》
足足九部分账大片,如同九艘航空母舰,即将驶入尚显稚嫩的中国电影市场。
它们类型各异,从超级英雄到动画合家欢,从战争史诗到科幻悬疑,几乎覆盖了所有主流观众群体,其背后的好莱坞工业光环和全球营销声势,足以让任何本土片方感到窒息。
这并不是王盛的手笔。
一年进口二十部分账大片实在是太多了。
反观盛影传媒,在这个暑期档显得格外“单薄”。
仅有两部小成本都市喜剧上映。
这两部片子成本有限,主打本土笑料和情感共鸣,面对好莱坞的视觉奇观和全球ip,在硬件上几乎毫无胜算。
唯一的变数,或者说盛影传媒暑期档真正的押注,是一部来自港岛中国星的“批片”——《我的左眼能看到鬼》。
为了能让这部带有灵异色彩的影片通过内地审查,顺利上映,盛影方面与片方沟通,进行了大幅修改。
中国星为了把作品输入内地,特地请了张伯芝来演女主,对盛影方面提出的要求肯定照做。
他们重拍了一个结局,将一切超自然现象解释为女主角因创伤产生的幻觉,最终落脚于积极治愈和情感救赎,完美符合了“不能有真鬼”的内地审查红线。
这部影片定于7月15日,与港岛同步上映。
盛影传媒买断了其在内地的所有版权,并凭借与院线的良好关系,为其争取到了高达30的初始排片率。
“这是我们这个暑期,唯一能在类型上形成差异化,并且暂时没有盗版资源干扰的片子。”
宣发部门的负责人在会议上向王盛汇报,“好莱坞再厉害,这类涉及本土文化语境和情感模式的都市奇幻喜剧,他们一时半会儿也拍不出来,就算拍了,引进也需要时间。这是我们唯一的优势窗口。”
王盛看着《我的左眼能看到鬼》那修改后偏向温情奇幻的海报,点了点头。
在电影正式上映前,整个社会的舆论焦点,依然被韩日世界杯牢牢占据。
然而,对于中国球迷和普通民众而言,这种关注带着越来越多的苦涩和无奈。
小组赛三场战罢,中国队三战全败,进0球,失9球,成绩单冰冷而残酷。
首战哥斯达黎加后的“为何不用功夫”的荒诞问责犹在耳边,现实的差距却让人无言。
就在一片失望之中,另一股与足球相关,却微妙地牵扯到王盛和《功夫足球》的舆论,开始在一些体育论坛和报纸专栏上悄然流传。
有媒体报道称,东道主之一的韩国队,在本届世界杯上“学会了《功夫足球》的精髓”。
报道并非赞扬,而是带着强烈的讽刺和指控,指出韩国队在比赛中“无所不用其极”,动作粗野、小动作频繁,甚至质疑某些判罚的公正性,认为他们为了胜利不择手段,将竞技体育的“功夫”用在了歪处。
多家网络论坛和部分南方都市报的体育版块,开始出现一种论调,矛头直指在本届世界杯上表现“突出”、颇具争议的东道主之一——韩国队。
这些报道和帖子用一种半是讥讽、半是惊叹的口吻描述:韩国队在比赛中展现出的“顽强斗志”、“永不放弃的跑动”和某些在判罚边缘游走的“强硬防守”,仿佛领悟了某种“东方神秘力量”的真谛。
有文章甚至直接调侃:“看来,《功夫足球》的精髓,被我们的近邻学去了,而且用得更加务实。”
更绝的是,某家港岛媒体不知从何处挖出了一段“旧闻”,引用了一位不具名的韩国队工作人员在小组赛期间的私下感慨(其真实性存疑),该“工作人员”表示:
“《功夫足球》我们全队都看了,深受启发。功夫足球的原理,不是表面上的飞檐走踢,而是将一种不屈的精神和为了胜利可付出一切的信念,融入每一次拼抢和跑动中。外人只看到了滑稽,却没看懂其中的哲学。”
这篇报道被广泛转载,标题极其吸睛:《韩国队表示:你们根本不懂功夫足球的原理!》
一时间,“韩国队学会了功夫足球”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社会热梗。
有人愤慨于韩国队的某些行为,认为这是对体育精神的亵渎;也有人哭笑不得,觉得这锅甩得实在离谱;更有甚者,开始重新翻出《功夫足球》的碟片,试图从中“参悟”韩国队强大的“奥秘”。
“他们这是污蔑!我们的《功夫足球》讲的是梦想、热血和坚持!不是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功夫足球》剧组的一位工作人员接受采访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