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1日,星期三,国际劳动节。
对于寻常百姓而言,这是为期七天黄金周长假的开端,是探亲访友、出游放松的喜庆日子。
然而,对于中国电影行业,这一天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考与里程碑。
酝酿多时、强力推行的院线制改革,在这一天迎来了首次全国范围的“实战检验”。
由原有各级电影公司、放映单位改组或联盟而成的三十一条院线,总计2672块有效银幕,在这一天,大多数都完成了计算机售票系统的接入与调试,如同一张精心编织的巨网,覆盖了从核心都市到经济强省的广阔疆域。
清晨。
京城、魔都、羊城、鹏城、蓉城、杭城、金陵、西安、沈阳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核心商圈。
那些新近完成升级改造或干脆是全新成的“中影盛世影城”、“魔都联和影城”等现代化多厅影院门口,早已悬挂起醒目的横幅。
电子显示屏上滚动着“庆祝院线制改革全面实施”、“五一黄金周盛大开幕”的字样。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期待、好奇与些许忐忑的气息。
市场的焦点,毫无意外地集中在两方风格迥异、但都承载着特殊意义的影片身上。
作为院线制改革后首部在黄金周登陆全国影院的进口分账大片,它象征着中国电影市场对外开放的决心与姿态,其震撼的视听效果被宣传为“只有在影院才能体验的终极奇观”。
另一方,则是由盛影传媒旗下导演们的作品,吴一一、张扬等新生代导演执导的类型片。
它们代表着本土类型片在商业化道路上的探索,也是盛影传媒在支撑庞大院线建设的同时,对内容多样性的一种坚持。
排片表清晰地反映了市场对不同影片的预期。
凭借其全球声誉和“首部分账大片”的象征意义,《指环王:护戒使者》在全国院线获得了平均超过50的压倒性排片率。
巨幅海报上,弗罗多手持刺叮剑凝望魔多的画面,与影院内立体的中土世界宣传立牌,共同营造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大片”气场。
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如同冷水般泼在了这看似火热的市场预期上——票价。
根据中影集团与发行方的协商,并结合影院硬件投入和运营成本,《指环王》的票价被定在了一个让普通工薪阶层需要掂量一下的水平:普通影厅35元,部分升级了音响和银幕的“特效厅”则高达60元甚至100元。
相比之下,国产影片票价亲民得多,普遍在15元。
这一倍多的价差,在2002年的中国消费市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门槛。
35元,相当于许多普通工人月收入的百分之一到一点五,足够一个三口之家在不错的餐馆吃上一顿。
对于习惯了盗版vcd仅需5-8元,甚至更低价格的广大潜在观众而言,走进影院观看一部“已知剧情”的电影,需要足够的理由和冲动。
另一个更致命的阴影,是早已无处不在的盗版。
尽管《指环王:护戒使者》作为全球同步(相对)上映的大片,中影和盛影在防盗版上投入了巨大精力,联合文化执法部门在源头和流通渠道进行了多次打击,确保了其在首周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市面上难以出现画质尚可的盗版碟。
但是,对于那些早在2001年就在海外上映,近期才被正式引进的“旧片”,如《尖峰时刻2》、《古墓丽影》等,盗版商们早已完成了复制、压盘、铺货的全流程。
一个在业内广为流传、略带苦涩笑谈的轶事是,当初《尖峰时刻》在北美火爆上映时,新线影业曾雄心勃勃地派专员来华,意图配合当地部门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盗版销毁行动,以期未来正式引进时能保住部分市场。
但当他们亲眼目睹了从南方某个物流枢纽查获的、堆积如山的《尖峰时刻2》盗版光盘,数量竟以“千万张”为单位计算时,那位金发碧眼的专员当场目瞪口呆,半晌才喃喃道:“ygod…thisisnotaarket,thisisano(我的上帝这不是一个市场,这是一片海洋)。”
最终,这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的销毁行动草草收场,新线方面也彻底放弃了短期内在中国市场依靠传统电影发行收回成本的幻想。
入世之后,来自国际版权方的压力与日俱增。
美国电影协会(paa)及其成员公司在bj和上海的办事处空前活跃,他们频繁拜会广电总局、文化部、国家版权局等主管部门,提交厚厚的侵权报告,举办各种形式的反盗版研讨会和技术展示活动,试图将打击盗版提升到“履行入世承诺、改善投资环境”的国际高度。
这些努力并非全无效果。
至少在表面上,各大城市对街头贩卖盗版光盘的游商打击力度有所加强,一些大型音像市场的盗版摊位也变得更为隐蔽。
对于在映新片,执法部门确实能做到“首周无大规模盗版流出”,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然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盗版产业链早已根植于庞大的需求与复杂的地方利益之中,绝非几次会议和几场运动式执法所能根除。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花5块钱就能在家看遍(画质可能稍差但内容完整的)全球大片,与花35元去影院体验两个多时的视听震撼,依然是泾渭分明,且前者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打击盗版,道阻且长。
现实的数据,很快便反馈到了各大院线的数据中心。
五月一日晚十点,首日票房统计初步汇总。
《指环王:护戒使者》凭借其超高的排片占比,首日票房报收480万元,毫无悬念地夺得单日冠军。
这个数字若放在平日,已算亮眼,但在寄托了厚望的黄金周首日,面对全国2672块银幕的庞大基数,却显得有些“雷声大,雨点”。
高昂的票价和广泛的盗版前情提要,如同两只无形的手,拖住了其票房产出的后腿。
首日票房报收255万元,其上座率竟然逆势达到了惊人的70!
15元的亲民票价,使得许多抱着“看个热闹”心态的观众毫不犹豫地走进了影院。
这是阳谋。
王盛承诺的是未来市场收益,和现在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