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9日,星期二。
清晨的京城尚带着一丝寒意,但报亭早已被熙攘的人群围住。
今日,几乎全国所有有分量的报纸,无论是严肃的《人民x报》、《光明x报》,还是受众广泛的《华夏电影报》、《京城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乃至港岛的《东方日报》、《明报》,都在文化娱乐版或财经版的头条,用极其醒目的标题刊载了同一条爆炸性新闻:
“《功夫足球》北美首周(含点映)狂收近1300万美元!”
“星爷魅力无法挡,华语电影征服好莱坞!”
“盛影传媒国际化首战告捷,十天掠金2478万美金!”
报道中详尽罗列了《功夫足球》自3月23日点映至4月7日第二个周末结束的详细票房数据——
首周末812万美元,首个完整周(含点映及首周末)累计1298万美元,上映十天总票房高达2478万美元!
笔者们不吝溢美之词,将这次成功誉为“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以来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海外胜利”,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一次完美实践”。
王盛的战略眼光、周星星的喜剧魅力、盛影团队的运作能力,被反复称颂。
一股由官方媒体引领、民间广泛响应的“功夫足球热”和“盛影热”瞬间被点燃,席卷全国。
街头巷尾,办公室,学校,人们热议的不再仅仅是国足即将出征世界杯,还有这部在海外“为国争光”的电影。
盛影传媒的企业形象和“盛影出品”的品牌价值,在这一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人们乐于看到成功,也只在乎成功。
京信大厦,盛影传媒集团总部。
王盛的办公室宽敞而安静。
他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前摊开着几分秘书处一早送来的、还带着油墨香的报纸摘要。
他目光扫过那些激动人心的标题和数字,脸上却没什么波澜,仿佛这一切早在他的预料之中。
仅仅几分钟,他便将那些报纸推到了一边,仿佛那只是几份无关紧要的日常简报。
他的注意力,早已被另外一摞更厚实的文件所占据——
是来自集团投资拓展部和“盛世影院管理有限公司”整理汇编的、雪片般飞来的全国各条院线的合作邀约与入股申请。
随着2月1日《电影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正式推行,院线制改革进入实质性井喷阶段。
原有的各级电影公司、放映单位,要么改组,要么联盟,急切地想要搭上这班改革的快车。
而掌握了目前国内最卖座、最稳定内容源的盛影传媒,无疑是所有新老院线争相巴结的“财神爷”。
谁能拿到盛影出品影片,尤其是王盛亲手打造的那些爆款电影的首轮放映权,谁就能在激烈的渠道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
李婷婷和负责影院业务的副总秦远志秦远志站在桌前,仔细汇报着初步梳理的情况。
“王总,这是目前已经正式向集团发出邀请,或有明确合作意向的主要院线清单和基础数据。”秦远志将一份表格递给王盛。
王盛接过来,目光沉静地浏览着。
表格清晰地列明了各条院线的背景、目前掌握的影院数、银幕总数以及核心诉求。
截止目前,抛开前两年取得试点资质成立的中影盛世院线、魔都永乐院线(现改组为魔都联和电影院线),京城新影联院线、粤省南方电影院线(现改组为粤省中影南方电影院线),正在筹备、马上成立的还有27家,分别是:
蜀省太平洋电影院线,发起方是蜀省电影公司、蓉城太平洋文艺电影院。
浙省时代电影大世界院线,发起方是zj省电影有限公司。
鄂省银兴院线,发起方是鄂省电影总公司。
苏省东方影业公司(后发展为东方院线),发起方是苏省电影公司。
苏省联合院线,发起方是七路反王(苏省的七家市级电影公司)、中影、盛影。
黑省天鹅院线,发起方是黑省电影公司。
辽省北方电影院线,发起方是辽省电影公司、滨城电影公司、沈城电影公司。
闽省中兴院线,发起方是闽省电影公司。
鲁省新世纪电影院线,发起方是鲁省电影公司。
豫省奥斯卡院线,发起方是豫省电影公司。
湘省楚湘影业公司(后发展为楚湘院线),发起方是湘省电影公司。
冀省中联影业院线,发起方是冀省电影公司。
皖省中安电影院线,发起方是皖省电影公司。
吉林长影电影院线,发起方是长影厂。
赣省华影电影院线,发起方是赣省电影公司。
八桂新联院线,发起方是八桂区电影公司。
甘省敦煌院线,发起方是甘省电影电影公司。
云省荣欣影业公司(后发展为荣欣院线),发起方是云省电影公司。
晋省雁门电影院线,发起方是晋省电影公司。
黔省星空电影院线,发起方是黔省电影公司。
山城万和院线,发起方是山城电影公司。
陕西长安院线,发起方是秦省电影公司。
津城院线,发起方是京城电影公司。
内蒙民族电影院线,发起方是内蒙区电影公司。
宁夏银幕院线,发起方是宁夏区电影公司。
青海昆仑院线,发起方是青海电影公司。
西域电影公司院线,发起方是西域区电影公司。
总计三十一家。
这其中取得跨省院线牌照的有中影盛世院线、魔都联和电影院线、京城新影联院线、辽省北方电影院线(仅限东北区域)、吉林长影电影院线。
其他都是省内院线。
抛开中影盛世院线,截至目前,全国有效银幕数总计2032块(历史上完成院线改革后统计出的数字为1585块,过去两年,在四家试点院线的带动下,有所增长,很正常)。
“有效银幕”是指,在改革前,虽然全国名义上的电影院更多,但很多由于经营不善已经关闭、转行或无法正常放映。
这2032块银幕,可以看作是改革后首批被整合进市场化运营体系的“有效银幕”
算上中影盛世院线的话,全国有效银幕数是2672块。
换而言之,中影盛世院线占据了全国电影市场五分之一的份额。
2672块的数据,原本应该到2005年才会出现(2668块),被提前了整整三年。
一块银幕对应的是一个影厅。
按平均每个影厅可容纳150名观众算。
全国2672个影厅,理论上,同一时段可容纳400800(四十万零八百)人,如果一张电影票20元,可产生8016000(八百零一万六千)元票房。
假设一部电影90分钟,算上影厅打扫等时间,120分钟,早上10点开始营业,晚上10点下班,一天可以放六场。
当然,以上都是假设,是极端情况下的极限值。。
入世之前,靠着行政保护,院线试运营,王盛拍的电影在单一院线拿过100排片率(《假结婚》),但入世之后肯定不能这么玩了。
从这些数据能清楚的看到上层强制推动实行院线制的目的——“清查田亩,归口管理”。
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让影院自由选择加入院线,直接打破了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旧有发行网络。
这相当于把原本属于各级“封建领主”(地方电影公司)的“田亩”(影院和银幕),重新划归给直接向中央(代表片方和宏观管理)负责的“庄园主”(院线)管理。
将所有“有效银幕”纳入院线体系,并进行计算机联网,意味着国家(通过专资办)和片方(如王盛的盛影)能够实时、准确地掌握每一块“田亩”的“产出”(票房)。
在“田亩”清晰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公平的“税制”(分账制度)。
片方、发行方、院线、影院各自该拿多少,有了透明、统一的依据。
这极大地激发了内容生产的积极性,因为制作方终于能明确知道自己的劳动能换来多少回报。
就算没有彻底堵住瞒报收入的漏洞,却也为分账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因此。
王盛手里的这份清单。
不仅仅是各家院线的影院数据,更是未来中国电影市场渠道格局的雏形。
而盛影掌握了内容端制高点,就拥有了定义游戏规则的权力。
王盛对秦远志吩咐道:“‘中影盛世’是我们的基本盘,排片和资源优先保障,建设速度不能慢。
对于其他院线可以谈合作,但原则不变,要么接受‘盛世影院管理’的输出管理,确保服务标准和排片效率;
要么,用他们旗下最优质的影院资产或者未来建设的优质项目股权,来换取我们重点影片的首轮放映权,甚至是战略投资。
具体尺度,你和团队把握,底线是确保盛影系内容在渠道端的强势地位和利益最大化。”
“明白,王总。”秦远志点头记录。
“另外,重点关注江、浙、黑吉辽、川渝、长安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院线,他们的入股邀约可以深入接触。
告诉他们,盛影欢迎有价值的伙伴,但我们要的是能产生协同效应的优质资产,不是简单的财务投资。”
“是!”
秦远志领命而去。
王盛很清楚,这场渠道争夺战,才刚刚开始。
这三十一家院线,未来能活下去的,十不存一。
地产、数字影院未来的难关多着呢。
盛影系想要活下去,只有烧钱。
钱从何而来?
借贷,上市融资。
不上市融资,不大笔借贷,光靠自营业务赚的钱来烧,市场只会被更强势的资本占领。
所以,盛影传媒上市是必然的。
“王总。”
站在一旁,没有离开的李婷婷,开口道:“王总,徐客先生还在外面等着,您现在有空见他吗?”
“哦”
王盛回过神来:“请他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