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时间,2002年4月1日下午。
当西方世界的愚人节玩笑还在互联网的雏形和办公室间流传时,来自太平洋彼岸的一则严肃商业新闻,如同一声惊雷,炸响了华夏内地与港岛的文化娱乐圈。
根据盛影传媒公关部传来的切实消息,各地晚报的财经版、文化娱乐版,都不约而同地在醒目位置刊载了同一条消息:
【盛影出品《功夫足球》北美首周末狂揽812万美元!】
【周星星“无厘头”风暴席卷新大陆,华人影星再闯好莱坞!】
【“中国电影第一股”候选盛影传媒展现国际发行实力!】
报道中,笔者们用激动甚至略带夸张的笔触,详细描述了《功夫足球》在《冰河世纪》强势压境下,如何凭借独特的风格和精准的营销逆势上扬,在902家影院取得812万美元的首周末票房,位列当周第四,单馆票房高达9002美元的佳绩。!
这个数字,放在2002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意味着什么?
要知道,就在去年,2001年,内地全年的电影总票房也不过区区20亿多人民币。
一部电影在海外一个周末,仅仅三天,就斩获了近6700万人民币的票房!
这几乎相当于一部中等投资的国产电影在国内整个上映周期的总票房期望值!
霎时间,内地娱乐圈震动了!
《京城晚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羊城晚报》等权威媒体连夜撰写评论员文章。
“这不仅仅是《功夫足球》一部电影的胜利,更是中国电影类型化、商业化探索的一次成功外溢!”——《京城晚报》
“王盛与他的盛影传媒,再次证明了其精准的市场判断力和国际视野。从婚庆录像到制霸贺岁档,从组建院线到远征好莱坞,他的每一步都踏在了时代变革的鼓点上。”——《新民晚报》
“借船出海,奇兵制胜!《功夫足球》的北美成功,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全新的、可复制的思路:不必一味迎合,突出文化特质,精准定位受众,亦可殊途同归。”——《羊城晚报》
媒体不吝将最华丽的赞美献给幕后推手王盛,称赞他是“中国电影商业化的旗手”、“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而站在台前的周星星,则收获了近乎狂热的追捧。
港岛娱乐圈同样陷入沸腾。
《东方晚报》、《苹果晚报》等港媒,用更大篇幅、更显眼标题报道了这一“港片荣耀”。
“星爷旋风刮到好莱坞!《功夫足球》北美开画红不让!”——《东方晚报》
“双周一成,好莱坞聚首!周星星凭《功夫足球》成继成龙、李连接、周润发后,第四位成功打入好莱坞主流市场的华人男星!”——《娱乐晚报》
“港产片之光!周星星喜剧美学征服北美观众,证明华人笑料无国界!”——《苹果晚报》
那么,媒体的这种吹捧——“周星星将成为仅次于成龙、李连接、周润发,第四位跻身好莱坞主流的华人男星”,在2002年的背景下,是否成立?
成龙自1995年《红番区》成功打入北美主流市场后,已成好莱坞动作喜剧巨星。
2000-2002年期间,《上海正午》、《尖峰时刻》系列巩固其超一线地位,是当时毫无争议的在好莱坞最成功、片酬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华人演员。
李连接自1998年在《致命武器4》反派角色惊艳亮相,2000年《致命罗密欧》奠定其好莱坞主流动作明星地位,2001年《救世主》和即将上映的《英雄》都显示其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他是此时能在好莱坞与成龙稍微过两招的华人动作巨星。
周润发情况略有不同。
他虽然在1998年凭借《替身杀手》和1999年的《再战边缘》尝试进军好莱坞,但这两部影片商业反响平平,未能真正奠定其一线地位。
直到2000年的《卧虎藏龙》在全球取得巨大艺术和商业成功,周润发才凭借李慕白一角在西方获得较高的声誉和认知度。
但就其个人在好莱坞的商业价值而言,相较于已成龙和李连接,仍有一定差距,更多被视为具有极高威望的亚洲巨星。
而周星星在《功夫足球》之前,他的电影主要通过录像带、盗版vcd在北美亚裔和cult片爱好者中范围流传,虽有口碑但未入主流。
《功夫足球》是其第一部在北美大规模商业发行的电影。
首周末812万美元、最终可能超过5000万美元的票房成绩,在2002年对于一个非英语的喜剧片,尤其是华人喜剧片而言,无疑是破天荒的。
它证明了周星星独特的“无厘头”喜剧风格,在有效的营销包装下,能够跨越文化障碍,被相当数量的北美主流观众接受。
因此,媒体在2002年4月这个时间节点,将周星星拔高到“仅次于成龙、李连接、周润发,第四位跻身好莱坞主流的华人男星”,更多是基于《功夫足球》突如其来的成功和巨大的象征意义,是一种充满期待和民族自豪感的“预判”和“加冕”。
它准确地反映了当时业界和公众对于又一位华人巨星在好莱坞崛起的强烈渴望,也凸显了周星星凭借此片获得的巨大国际声望和商业潜力。
尽管周星星后续在好莱坞的发展道路与成龙、李连接专注动作片不同,但《功夫足球》的成功,无疑让他瞬间跻身于“具有好莱坞主流市场影响力的华人演员”行列。
与周润发此时的情况各有千秋,共同构成了“双周一成”在好莱坞再续辉煌的图景。
这图景在2002年的春天,因为王盛的运作和周星星的才华,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和激动人心。
“双周一成的辉煌将在好莱坞延续!”——这样的标题,充斥着两岸三地的报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