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时间,2001年10月29日,星期一,上午。
阳光透过新线影业办公区会议室的百叶窗,在光洁的长条会议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以及一种无声的、商业博弈前的紧张氛围。
太年轻了。
王盛看上去甚至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年轻,东方人本就显年轻,加上他沉稳从容的气度,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矛盾感。
他穿着一身剪裁合体的深色西装,没有系领带,衬衣领口随意地解开一颗纽扣,既保持了商务场合的正式,又透出一丝不同于好莱坞刻板规则的随意与自信。
布朗,这位在新线工作了超过十五年、以精明务实和数据驱动著称的副总裁,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惊讶,随即迅速被职业性的审视所取代。
他身边的几位副手,包括负责亚洲市场分析的经理、法务代表以及发行部门的负责人,交换了一下眼神,都从对方脸上读到了类似的诧异。
然而,这种惊讶并未演变为轻视。
在美国社会,尤其是在硅谷科技泡沫虽已破裂但余温犹存、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等少年得志的科技巨擘故事依旧激励人心的2001年,社会文化层面对于“天赋异禀的年轻人”(theprodigy)是存在一定程度推崇的。
尽管好莱坞更看重资历和人脉,但一个白手起家,短短数年内建立起一个涵盖制片、发行、院线乃至衍生业务的娱乐帝国,并能在其本土市场呼风唤雨的年轻人,其能力绝不容小觑。
他的年轻,反而成为其非凡能力的最佳佐证——这背后意味着敏锐的市场嗅觉、超凡的执行力,或者更深不可测的背景资源。
尤其是在全球经济目光开始投向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时,王盛的出现,更像是一个来自未来的信号。
“王先生,欢迎来到新线影业。”布朗站起身,主动伸出手,他的握手有力而短暂,符合他高效务实的风格。“一路奔波,希望洛杉矶的天气没让你失望。”
“谢谢,布朗先生。洛杉矶的阳光名不虚传。”王盛微笑着回应,英语流利,带着些许口音,但用词精准,气场不落下风。
双方人员逐一介绍、落座。
简单的寒暄和咖啡过后,会议室的气氛迅速变得正式起来。
出乎王盛团队意料的是,布朗在简短的开场白后,并未直接切入《功夫足球》的发行细节,而是将话题引向了更宏大的蓝图。
“王先生,”布朗双手交叉放在桌上,身体微微前倾,“在我们讨论《shaolsoer》这部具体的影片之前,我更希望先探讨一下新线与盛影传媒,或者说,与新线与中国电影市场之间,建立一种更深入、更战略性的合作可能性。”
这是典型的“先难后易”策略。
将更复杂、牵扯利益更广的深度合作框架前置,意在试探王盛的底线和战略眼光,同时也希望能在此框架下,为后续《功夫足球》的谈判设定有利基调。
王盛面色不变,只是轻轻颔首,示意对方继续。
李婷婷在一旁快速记录,法务和财务分析师则全神贯注。
“我们注意到,中国正在加入wto,电影市场将进一步开放。进口分账大片的配额将会增加。”
布朗的语调平稳,带着数据化的冷静,“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但也伴随着挑战。如何让新线出品的电影更精准、更有效地触达中国观众,是我们非常关心的议题。”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了解到,您和您的盛影传媒,以及‘中影盛世院线’,在中国,尤其是在核心票仓城市和重要档期,拥有显著的影响力。我们设想的深度合作,可以细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市场信息共享与联合营销。我们希望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共享双方对市场趋势、观众偏好的分析。
对于新线指定的重点影片,我们希望盛影能提前介入,提供本土化营销建议,并在中国地区落地执行联合营销活动。”
“第二,优先排片与档期协调。对于新线出品的、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重点影片,我们希望能在‘中影盛世院线’乃至您能影响到的更广泛院线网络中,获得优先排片待遇,特别是在春节、暑期、国庆等黄金档期,确保足够的银幕数和优质时段。”
“第三,潜在的合作制片与ip开发。基于双方对市场的共同理解,未来不排除在合适项目上进行合拍,或者共同开发适用于全球市场的ip。”
布朗提出的框架,核心就是“市场换市场,渠道换渠道”。
新线希望用其全球发行网络和制片资源作为筹码,换取王盛手中掌握的中国市场入场券和排片保障。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谈判围绕着这个深度合作框架展开。
双方就信息共享的深度、联合营销的成本分摊、优先排片的具体定义(例如,保证首周不低于百分之多少的排片率)、以及合作制片的主导权等问题,进行了反复的拉锯。
王盛始终保持着冷静与耐心。
他并未被对方描绘的“全球化合作”蓝图所迷惑,也并未因为对方的强势而退缩。
他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布朗先生,各位,”在王盛示意下,李婷婷将一份精心准备的中文市场数据分析报告摘要(附英文关键数据)分发给新线团队,“中国电影市场在过去三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50。银幕数量,特别是现代化多厅影院的建设正在加速。
根据我们的模型预测,最快在五到八年内,中国年度票房冠军的体量,完全有可能突破1亿美元。
这将使中国成为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单一电影市场。”
这份数据,是王盛带来的“重磅炸弹”。
它直观地向新线团队展示了中国市场的恐怖成长潜力。
1亿美元,在2001年,对于任何一家好莱坞公司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
这意味着,未来在中国,一部电影的收入可能堪比在北美本土的表现。
新线团队的人员翻阅着数据,低声交换着意见,表情变得愈发严肃和感兴趣。
王盛趁热打铁:“我理解新线对渠道的重视。
我可以承诺,对于我认为适合中国市场、且有潜力取得佳绩的新线影片,我将动用我的影响力和资源,确保它们获得超高的排片支持,甚至是‘定制化’的档期安排。但是——”
他话锋一转,语气坚定:“这个‘我认为’至关重要。
最终决定哪些影片能获得这种超级待遇的权力,必须在我手中。
我必须基于对中国观众口味和市场环境的判断来做决策,而不是单纯执行新线的片单。
这是合作的基础,也是确保我们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关键。”
王盛的底线很明确,他必须是那个“看门人”和“筛选者”,而非简单的渠道提供方。
他要用自己的市场判断力,来交换对新线北美及全球发行渠道的利用权。
这对于旨在向中国进行文化倾销、希望将更多好莱坞电影塞进中国影院的新线来说,虽然与最初“无条件优先”的设想有出入,但也并非完全不能接受。
毕竟,一个了解本地市场的合作伙伴,其筛选本身就能降低他们的发行风险。
布朗团队对此心知肚明,他们之所以要“磨一磨”,无非是想在后续的具体条款,比如分账比例、保底金额等方面,争取更有利的条件。
于是,在“排片决策权”这个核心问题上,双方陷入了胶着。
新线试图引入复杂的联合委员会机制或设置某些触发条件来稀释王盛的独断权,而王盛则寸步不让,强调效率和专业判断的必要性。
时间在激烈而克制的讨论中飞速流逝。
午餐是简单的三明治和沙拉,在会议室内快速解决,然后谈判继续。
直到窗外的阳光由明亮转为金黄,洛杉矶的傍晚降临,关于深度合作框架的许多细节依然悬而未决。
布朗看了一眼手表,终于将话题暂时搁置。
“王先生,今天的讨论非常有建设性。您提供的数据和市场洞察,让我们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更具体的期待。
关于战略合作的细节,我们需要内部再消化一下。
或许明天,我们可以先聚焦于《shaolsoer》的发行方案?这或许能为我们更广阔的合作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
他选择了退一步,先谈相对具体的项目,这也是谈判中常见的策略转换。
王盛知道,第一天的较量告一段落。
对方已经见识了他的实力和底线,也对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有了深刻的“认知震撼”。
虽然深度合作未能一蹴而就,但种子已经播下,并且是在对方高度重视的土壤里。
“当然,布朗先生。”
王盛站起身,脸上依旧带着从容的微笑,“我也期待明天关于《功夫足球》的讨论。
我相信,这部影片的成功,可以成为我们未来合作的最佳范本。”
一天的谈判无果而终,但空气中弥漫的已不是最初的试探和惊讶,而是一种对等博弈后的凝重与相互认可。
新线影业的团队清楚地意识到,会议桌对面这个异常年轻的中国人,不仅是一个难以应付的谈判对手,更可能是他们打开那个未来十亿级观众市场的关键钥匙。
假以时日,在中国电影市场,一部电影的票房突破一亿美元?
那确实,很恐怖。
而掌握着通往那个市场捷径的,正是眼前这个东方面孔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