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征文大赛(1 / 1)

十月二日,国庆长假的第二天。

昨日在巨幕厅体验过《蜀山传》视觉冲击的观众余韵未消,而盛影传媒庞大的宣传机器,经过一天的蓄力与精准调度,于清晨时分全面启动,其声势远比昨日更为浩大、更为系统。

首先发力的是纸质媒体。

清晨,遍布全国各大城市报亭的《华夏电影报》、《文汇报》、《京城青年报》、《南方都市报》娱乐版等数十家有影响力的报刊,几乎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关于《蜀山传》的影评或专题报道。

一些报纸与当地印刷厂有直接合作关系,所以覆盖面极广。

这些报纸口径惊人地一致,均牢牢抓住了王盛昨日定下的基调——“视觉奇观”与“巨幕体验”。

《华夏电影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资深影评人(亦是与盛影传媒关系密切的御用笔杆子之一)的长文,标题赫然是《〈蜀山传〉:被放映终端“耽误”的华语特效史诗?》。

文章开篇便盛赞影片在特效层面的开拓性:“徐客导演以惊人的想象力与执拗的工匠精神,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前所未见的蜀山世界。

御剑飞行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剑气破风的凌厉;法宝对决不再是光影的闪烁,而是能量碰撞的实体感。

可以说,《蜀山传》在视觉呈现上,迈出了华语电影极具勇气的一步,其技术完成度,堪称当前中国电影特效技术的集大成之作。”

文章巧妙地将“中国电影特效技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提出,模糊了其中港岛团队的核心贡献,将其归功于更宏大的“中国”范畴,这在无形中提升了影片的技术自豪感,也符合当下“申奥成功”后民众日益高涨的民族情绪。

笔锋随即一转,指向了关键:“然而,如此精良繁复的特效,其对放映终端的要求也达到了苛刻的程度。

在普通电视屏幕乃至盗版影碟上,你或许只能看到一团模糊的光影和失真的色彩,根本无法体会设计者匠心独运的细节与磅礴的气势。

唯有在配置了顶级音响和巨大银幕的现代化影厅,尤其是如中影盛世影城旗下的巨幕厅中,《蜀山传》的真正魅力才能得以完全释放。

那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是家庭观影无法替代的、属于大银幕的独特仪式感。”

文章最后甚至略带煽动性地写道:“如果你自认是电影爱好者,尤其是对华语电影工业进步抱有期待,那么,错过在巨幕厅观赏《蜀山传》,或许会成为这个国庆假期乃至本年度的最大遗憾。”

巨幕影厅不是中影盛世的专属,像羊城,早在1999年就组建了为放映《星球大战》之类电影的巨幕影院影院线。

不过这是盛影传媒主推的电影,肯定要优先宣传中影盛世影城。

《京城娱乐信报》则采用了更贴近普通观众的角度,其头版娱乐头条的大标题是《巨幕之下,方见真章:〈蜀山传〉特效震撼,观众直呼“没想到”!》。

报道引用了大量街头随机采访的观众言论,诸如“本来觉得仙侠片就是五毛特效,没想到这么逼真!”“那个血穴的感觉,看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音效太棒了!”“跟《功夫足球》那种热闹的特效不一样,这个更玄幻,更东方,感觉我们自己的神话故事也能拍得这么酷!”

报道刻意将《蜀山传》的特效与刚刚创造票房奇迹的《功夫足球》并置比较,强调二者风格迥异但水准均在巅峰,“共同展现了中国电影人在特效领域多维度探索的成果与实力”,并再次点明“巨幕厅是体验这种顶级视效的不二之选”。

另一边。

电视媒体也迅速跟进。

泱视六套电影频道的《中国电影报道》栏目,播出了一段长达五分钟的《蜀山传》特别报道。

镜头不仅展示了影片中最炫目的特效片段,还穿插了对王盛(通过电话连线)和徐客的简短采访。

王盛在连线中依旧保持着他那份冷静的推崇:“《蜀山传》的价值,在于它极大地拓展了华语电影类型片的视觉边界。

它告诉我们,东方的仙侠美学,完全可以借助现代电影技术,达到甚至超越某些好莱坞奇幻大片的视觉冲击力。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徐客则略显激动地阐述了创作理念,感谢了内地合作伙伴的支持。

节目同样强调了“建议观众选择条件较好的影院观看”。

各地方台的娱乐资讯节目,如湘省卫视的《娱乐无极限》、京城电视台的《每日文娱播报》等,也纷纷在午间或傍晚的黄金时段播报了《蜀山传》上映及引发的“巨幕观影热”新闻,进一步将“看《蜀山传》,必选巨幕厅”的概念下沉到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中。

这股由王盛影评点燃,经传统纸媒与电视媒体联手放大、定调的舆论风暴,效果立竿见影。

十月二日当天,全国各地的中影盛世影城以及其它配备了较好硬件设施的影院,咨询和预订《蜀山传》巨幕厅或特效影厅电影票的电话几乎被打爆。

尤其是傍晚的黄金场次,许多影城的巨幕厅在中午时分便已售罄。

不少昨日还在犹豫的观众,在密集的舆论轰炸下,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决定“奢侈”一把,亲自去验证那被传得神乎其神的视听盛宴。

然而,盛影传媒院线电影宣发事业部的操盘手们,深知单靠视听营销和舆论引导,其热度的持续性和文化的渗透力仍有限。

要想真正将“仙侠”这个概念炒热,形成持久的文化现象,乃至反哺电影票房和未来的相关项目,必须引入更深层次的参与和互动。

就在十月二日下午,一场精心策划的联合发布会在京信大厦附近的酒店会议厅举行。

盛影传媒院线电影宣发事业部总经理亲自出席,并宣布了一项重磅活动:盛影传媒联合在国内青少年和通俗文学领域拥有广泛影响力的《今古传奇·武侠版》杂志社,共同发起“今古传奇·盛影杯”全国仙侠短篇征文大赛!

该杂志创刊于2001年(月刊),虽然创刊时间不长,但其依托于老牌通俗文学杂志《今古传奇》的品牌影响力,精准定位于青少年武侠、奇幻阅读市场,迅速聚集了大量核心读者,正是仙侠题材作品萌芽和生长的理想土壤。

其读者群与《蜀山传》的目标受众高度重合。

征文大赛的奖励机制极具诱惑力:

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十万元整,并获得由盛影传媒提供的优先剧本开发机会。

二等奖(2名):奖金人民币七万元整。

三等奖(5名):奖金人民币四万元整。

优秀奖(50名):奖金五千元,及全年《今古传奇·武侠版》杂志。

入围奖(942名):获得大赛纪念证书及最新一期《今古传奇·武侠版》杂志。

总计奖励高达一千个名额!

十万巨奖在2001年无疑是一笔足以改变普通人生活的财富,瞬间吸引了无数眼球。

大赛主题明确要求: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仙侠、奇幻元素,构思新颖,故事性强。

旨在挖掘和培养仙侠文学创作人才,丰富仙侠文化内涵,并为未来可能的影视化改编储备优质ip。

消息一出,不仅在文学圈、写作爱好者中投下巨石,更通过合作杂志社的渠道、盛影自身的媒体资源以及互联网渠道,迅速扩散开来。

无数怀揣文学梦想的年轻人,以及被高额奖金吸引的写手们,顿时热血沸腾。

他们获取灵感的途径,首选自然是正在热映的《蜀山传》。

无论是走进影院,去亲身感受那光怪陆离的仙侠世界,以期激发创作火花;还是迫于经济压力或地域限制,转而寻找画质粗糙但能一睹剧情的盗版vcd/dvd。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扩大了影片的底层影响力。

虽然盛影官方对此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

《蜀山传》都成为了他们当下最直接、最生动的“参考教材”。

一时间,“仙侠”二字的热度急剧攀升,从一个相对小众的亚文化概念,开始破圈进入更广泛的公众视野。

影院里,多了一批带着小本子,边看边记的“特殊观众”;各大论坛(如西祠胡同、天涯社区的相关版块)和qq群里,关于《蜀山传》剧情、设定的讨论,以及刚刚宣布的征文大赛,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

一种由视觉震撼延伸到文学创作,再由文学期待反哺观影热情的文化循环,正在盛影传媒精准的操盘下,悄然形成。

十月二日的夜晚,对于许多人而言,不再仅仅是休闲娱乐。

它可能是在巨幕厅里为幽泉血魔的声势而屏息,可能是在书桌前摊开稿纸构思一个属于自己的仙侠故事,也可能是在网络上激烈地争论着剑仙与魔修的强弱体系。

《蜀山传》的票房数字在悄然增长,而“仙侠”的种子,也借着这股东风,在无数年轻人心中深深埋下。

盛影传媒院线电影宣发事业部这么卖力搞宣传也是有原因的。

《蜀山传》在内地的各项版权,被公司以两千万元的价格,从中影和徐客手里买断了。

这部片子是中影进口片业务负责人引进的,结果暑期档恰好撞上《功夫足球》、《木乃伊归来》、《珍珠港》,没安排上映。

接着,《蜀山传》在港岛票房扑街了,随后盗版横行,前途灰暗,盛影传媒能给出两千万元的买断价,已经实属不易。

对于中影那位负责人来说,少赚也是赚,没亏就行,对于徐客来说,那真是亏到爆炸,他没想到中影内部的进口片业务和国产片业务竟有这般龌龊,对于盛影传媒院线电影宣发事业部来说,得把这两千万挣回来啊,不然部门奖金就泡汤了!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史上最狗血重生 神经纪元:2049行业帝国 婚后心动:凌总追妻有点甜 我当D级人员那些年 从高速堵车全体穿越开始 大荒镇魔使 谍影:命令与征服 七零后吃瓜美人:科研暴富养崽记 我的末日小弟生活 维度代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