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京城,暑热依旧。
京信大厦。
盛影传媒总经理办公室。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光线传媒的副总经理蔡怡浓拿着一迭文件走了进来。
“王总,又来了一批。”蔡怡浓将文件放在王盛宽大的办公桌上,那厚度颇为可观。
王盛放下手中《博物馆奇妙夜》项目筹备进度相关的报告,没有立刻去翻蔡怡浓放下的文件,只是随意问道:“这周第几批了?”
“光是明确通过我这边递话,希望寻求合作或拜会您的港岛电影公司老板、导演和独立制片人,这周已经不下十拨了。”
蔡怡浓苦笑道,“我的办公室电话,还有助理那边的线路,都快成港岛影业驻京热线了。”
《功夫足球》在内地的票房爆炸,首周末即破2300万,势头凶猛,眼看着就要向着破亿的奇迹冲刺。
这不仅仅是周星星个人影响力的胜利,更是王盛及其掌控的盛影传媒、中影盛世院线所展现出的强大制作、宣发和渠道能力的集中体现。
它向所有人证明,在内地,一部电影可以如此赚钱,可以引发如此规模的社会文化现象。
而另一边,他与成龙携手,总投资超过四亿的《博物馆奇妙夜》及“成龙快乐园”项目,更是展现了一种超越传统电影制作的宏大格局和资本魄力。
更重要的是,王盛与周星星、成龙的合作模式,给了他们极大的启发和想象空间。
与内地严格的合拍片规则(如主要演员比例、内地元素体现、剧本审查等)相比,王盛展现出的是一种更为灵活和信任的姿态:放手投资,给予创作主导权,利用自身强大的内地资源和市场网络进行保驾护航。
对于正处于低谷期、急于寻找新出路的港岛电影人而言,王盛这种“只出钱、出渠道,不轻易干涉创作”的“天使投资人”模式,无疑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都有哪些人?”
王盛随意的翻开了那迭文件。
蔡怡浓如数家珍般开始汇报,这些名字,几乎串联起了港岛影坛的半壁江山,也折射出2001年这个特定时期,港岛影人北上的迫切心态:
徐客:这位“老怪”刚刚完成《蜀山传》(2001年上映),其对特效的极致追求与宏大叙事的野心,与好莱坞和日韩团队合作密切,但影片成本高昂,港岛本土市场难以回收。
他敏锐地注意到了《博物馆奇妙夜》所展现的奇幻特效与文旅结合的可能性,通过助手表达了希望与王盛探讨“东方奇幻新概念”的意愿。
他带来的项目意向书中,隐约可见后来《狄仁杰》系列和《龙门飞甲》等影片的雏形,但急需一个像王盛这样能理解其视觉野心并能提供庞大市场支撑的伙伴。
林晓明(寰宇国际老板):寰宇近年来在港岛发展稳健,但市场天花板明显。
林晓明亲自致电蔡怡浓,态度极为恳切。
他手里握有一些成熟的商业片剧本和系列片计划(类似后来《男儿本色》、《风暴》等警匪动作类型),但苦于合拍片名额限制和内地审查的不确定性。
他表示,愿意以任何灵活的方式与盛影合作,甚至提出可以由盛影控股项目,寰宇只负责制作和东南亚发行。他看中的是王盛体系能提供的“准入证”和票房保障。
向哗强(中国星集团主席):向氏夫妇的能量在港岛无人不晓。他们通过中间人递话,姿态放得很低。
中国星旗下拥有大量港片ip和明星资源,但其出品的黑帮片、赌片等传统优势类型,在进入内地时往往面临最大的审查阻力。
他们希望王盛能“指点迷津”,探讨如何将其强大的制片能力和明星资源,与内地的市场规则进行“嫁接”,甚至愿意投资王盛主导的项目,以换取学习和进入内地市场的机会。
这背后,是港式类型片在内地市场转型的普遍焦虑。
杜琦峰和韦佳辉(银河映像核心):银河映像以其独特的黑色宿命论和作者风格享誉影坛,但其作品往往偏于阴暗冷峻,与内地主流观众口味和审查要求存在较大距离。
杜琦峰通过共同友人向王盛表达了“希望寻求艺术与商业平衡点”的意愿。
陈佳上:刚刚拍完《恋战冲绳》(2000年)的他,正处于创作转型期。
他兼具商业片导演能力和一定的作者表达(如早期的《逃学威龙》系列到后来的《野兽刑警》)。
他递来的信函中,充满了对王盛打造“盛影系”内容的敬佩,并提出了一些关于“都市爱情喜剧”和“中小成本类型片”在内地发展的设想,希望能获得盛影的投资和发行支持。
他代表了另一批寻求稳妥、类型化突破的导演。
文镌和刘玮强(最佳拍档):凭借《古惑仔》系列、《风云雄霸天下》等片叱咤风云的这对搭档,也感受到了市场的寒意。
《古惑仔》系列难以进入内地,而《中华英雄》等特效大片成本不菲。
他们希望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或许是一些更偏武侠、玄幻,但价值观更普世的项目,希望能复制《功夫足球》的成功路径。
王橸:这位“快刀手”自然不会缺席。
他通过多条渠道向王盛示好,表示自己手中拥有大量成熟的商业剧本和快速组局能力,愿意完全根据内地市场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
他深刻地认识到,谁能掌握内地市场的脉搏,谁就能掌握未来。他的务实和高效,在某些特定项目上,或许能与王盛的商业布局产生互补。
一些独立制片人和二三线公司:更是数不胜数,他们带着各种各样的项目计划书,从低成本的恐怖片、爱情片,到套路统一的卧底题材,希望能得到盛影的青睐,哪怕只是参与投资,分享发行网络。
听着蔡怡浓的汇报,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和背后代表的诉求,王盛靠着椅背,陷入了沉思。
这股涌动的暗流,清晰地标示着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港岛电影黄金时代余晖渐散,北上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
而他自己,无意中站在了这个浪潮的潮头,成为了许多港岛电影人眼中通往广阔内地市场的“引路人”和“金主”。
这些人,这些公司,带着各自的优势、困境和野心,希望通过他与内地市场建立联系。
换而言之,都想当总舵主的狗。
“王总,我们怎么回复?”蔡怡浓轻声问道,打断了王盛的思绪。
王盛缓缓坐直身体:“回复不用急”
他沉吟片刻,开口道,“这样,阿浓,你牵头成立一个临时小组,专门负责梳理和评估这些来自港岛的合作意向。
把我们现有的项目资源、明年的大致排期,以及合作的基本底线——比如必须符合内地价值观、尊重创作规律但最终审核权在我方等原则,梳理清楚。”
“我明白了。”
蔡怡浓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