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沉吟片刻,道:“那日仲实兄提及‘强内御外’,‘治标需治本’,辙深以为然。然则,何为‘本’?又如何‘治’?譬如吏治,仅靠严刑峻法,或高调德教,似乎皆难根除积弊。仲实兄可有深思?”
这个问题直指内核,且极为务实,显示出苏辙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深刻。
沉砚心中赞赏,认真答道:“子由兄此问,直叩要害。沉某浅见,‘本’在于‘制’与‘人’之结合。
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需得有良法,更需得有能依法、依理行事之官吏。
而如何能选育出此等官吏?科举取士乃一途,却非唯一。铨选之公、考课之实、监察之严、俸禄之足,乃至上官之表率,皆环环相扣。”
他顿了顿,结合自身思考与后世模糊印象,继续道:“譬如漕运之弊,非仅漕司之过,亦与地方征税、途中巡检、乃至京师仓场管理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
故‘治本’,需有全局之观,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或许,可先从某一弊政入手,厘清其牵扯之各个环节,逐一厘正,树立典范,徐徐图之。”
苏辙听得极为专注,眼中异彩连连。
沉砚的见解,既有儒家理想,又极重实务与系统性,与他内心所思甚为契合。
“仲实兄高见!”
苏辙叹道:“‘全局之观,循序渐进’,八字真言也。难怪永叔先生对兄台青眼有加。不知兄台对如今科举取士,偏重诗赋经义,而略于实务策论,有何看法?”
两人就此深入探讨下去,科举改革、农田水利,边备策略。
茶续了两次,直至日影西斜。
这次交谈,没有苏轼在场时的挥洒豪迈,却更显厚重。
沉砚感受到了苏辙那份深藏于内的雄心与智慧。
临别时,苏辙郑重道:“与君一席谈,茅塞顿开。盼今后,无论荣辱,我辈能常相聚首,共论天下事。”
沉砚同样郑重回礼。
两日后。
汴河之上,一艘装饰雅致的画舫缓缓行驶。
这是某位致仕翰林为即将应试的侄儿举办的雅集,邀请了不少颇有文名的士子,苏轼、苏辙兄弟也在受邀之列。
沉砚因近日诗名与欧阳修赏识之故,亦在名单之中。
苏轼先前与沉砚畅谈之时,便知其与杜家的关系,以及“桃花醉”之事,便提前与主办人通气,极力推荐以此新酿作为此次雅集用酒。
主办人听闻是欧阳学士赞过的“风雅之物”,便欣然应允。
这对杜家和新生的“桃花醉”而言,是一次极好的扬名机会。
沉砚将此事全权交给了杜月英操办。
雅集当日,画舫内丝竹悠扬,才子们凭栏赋诗,挥毫泼墨。
酒过三巡,主办人含笑宣布:“今日诸位所饮,并非寻常村酿,乃京中新出的‘桃花醉’,取其清雅甘醇,正合此间雅意。”
众人闻言,皆好奇望去。
只见数名侍女捧上素雅的白瓷酒瓶,瓶身绘着疏落的桃花,斜插一枚题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桃木签,形制清雅别致。
杜月英今日也精心打扮了一番,穿着一身得体的藕荷色襦裙,发髻挽得一丝不苟。
虽略显紧张,却强自镇定,亲自在一旁向侍女低声叮嘱注意事项,确保每一瓶酒都以最佳状态呈上。
酒瓶开启,一股清冽中带着桃花淡香的独特气息弥漫开来,顿时吸引了众人的注意。
“咦?此酒香气特别,似有花香,却不甜腻。”
“快斟上尝尝!”
酒液倒入杯中,呈现极淡的粉白色,澄澈透亮,观之悦目。
苏轼率先举杯,朗声笑道:“此酒乃我好友沉仲实家中所出,今日诸位有口福了!来,共饮此杯,预祝今科秋闱,桃李竞放,独占鳌头!”
众人欢笑举杯。
酒入口中,初时清甜,继而微有酒力,回味甘醇,带有独特的桃花冷香,口感层次丰富,与寻常甜腻的果酒或浓烈的粮食酒截然不同。
“妙啊!清雅甘润,酒性温和,正适合我等文人小酌!”
“口感殊异,花香酒韵融合得恰到好处,毫无挂碍之感!”
“好一个‘桃花醉’!名不虚传!沉兄,此酒何处可得?”
赞誉之声顿时四起。
相较于京中的富户和贵妇们,这些才子文人显然更晚了解到这“桃花醉”,毕竟每日读着圣贤书,哪有精力管这些窗外事。
不是每个人都象沉砚一样,一世积累就已经雄浑,竟又来了个灵魂逆活出第二世,可谓有大帝之姿。
这些普通的才子又有何人能象他那样,每日忙东忙西,还水平如此之高。
不过才子们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
且“桃花醉”的品质和格调确实出众,迅速赢得了满堂彩。
不断有人向沉砚打听酒的来历,沉砚皆微笑引荐一旁的杜月英:“此酒乃杜家酒食店所酿,具体事宜,诸位可询杜娘子。”
杜月英深吸一口气,落落大方地上前,向众人微微福礼,声音清淅而不失柔婉地介绍起“桃花醉”的酿造理念、每日限量发售的规矩以及预订方式。
她言辞得体,态度不卑不亢,虽面颊微红,却应对自如,全然不见往日郁色,透着一股独当一面的自信。
……
“桃花醉”在士林中的名声鹊起,连带着杜家脚店的生意也愈发红火。
杜月英每日在脚店与作坊间奔波,与沉砚商议事务、核对帐目的次数自然增多。
她行事越发干练从容,与沉砚交谈时,那份历经磨难后的沉静与偶尔流露的依赖,让沉砚也不免多几分关照。
这一切,都被后院的杜月娥看在眼里。
少女的心思敏感,她虽为姐姐高兴,却也隐隐感到一丝不安。
沉砚近日来店,总是先寻阿姐商议要事,对自己虽依旧亲切,却似少了些从前的随意与亲密。
这日午后,杜月娥正在后院盯着新一缸酒水的火候,见沉砚又来与姐姐在廊下低声商议采买新瓷坛的事,两人靠得颇近,姐姐说话时,沉砚还微微颔首,听得十分专注。
杜月娥撅起了嘴,将手中的蒲扇扇得呼呼响,故意弄出些声响。
见那两人仍未注意,她眼珠一转,端起一盘刚出锅、滚烫喷香的“麻油鸡丝拌荠菜”,快步走过去,声音清脆得几乎有些夸张:
“沉哥儿,阿姐!忙了半晌,快尝尝我刚做的时新小菜!最是清爽开胃!”
她硬生生挤到两人中间,将盘子递到沉砚鼻子底下,眨着大眼睛,一脸“快夸我”的期待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