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章敦(1 / 1)

沉砚略一思索,道:“子瞻兄所言‘变夷为夏’,立意高远。然学生以为,当下之急,仍在‘强内以御外’。

内政修明,仓廪实,兵甲坚利,方有从容‘渐染’之根基。否则,空言教化,恐如空中楼阁。譬如青州今岁春旱,若赈济不力,流民失所,则境内先乱,何暇攘外?”

他巧妙地将父亲信中所忧之事,化入经义讨论。

苏辙此时轻声补充道:“仲实兄所言甚是。‘强内’与‘化外’,尤如车之两轮,不可偏废。然施行需有次第缓急。且‘化外’亦非空谈,可于互市、盟约、乃至边境屯田教化中徐徐图之。”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虽见解不尽相同,却各有道理,彼此激发,讨论得十分热烈。

欧阳修大多时间静听,偶尔点拨一二,或指出某处引证的疏漏,眼中却流露出对后辈才思的欣赏。

不知不觉,一个多时辰过去,老仆进来续了两次茶水。

欧阳修见时候不早,便止住了讨论,总结道:“经义之学,贵在通经致用。尔等今日所言,皆能窥见几分经世之心,甚好。

然需谨记,学问之道,无穷尽也,切不可因一时之得而自满。秋闱在即,当时时勤勉,互相抵砺。”

三人齐声应道:“学生谨遵先生教悔。”

告辞出来,三人并肩走在欧阳府湿漉漉的庭院中。

苏轼兴致极高,拍着沉砚的肩膀笑道:“痛快!今日与仲实兄、子由,还有永叔先生一席谈,比闷头读十本书还管用!仲实兄务实沉稳,子由思虑周祥,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沉砚笑道:“子瞻兄才思泉涌,见解超凡,沉某亦是获益良多。”

苏辙温和道:“能得永叔先生指点,又能与二位兄台切磋,确是幸事。秋闱将至,我等正当如此互相促进。”

走到府门处,苏轼忽然拉住沉砚:“仲实兄,今日天色尚早,相请不如偶遇!我知道左近新开了一家茶肆,水好,茶点也精致,不如同去小坐片刻,继续方才未尽之谈?子由,同去同去!”

他热情洋溢,让人难以拒绝。

沉砚看着苏轼明亮期待的眼神,又看看一旁含笑不语的苏辙,心中亦是欢喜。

能与这等人物结交论学,正是他求之不得的。

备考的枯燥仿佛也被这意外的相遇冲淡了许多。

他欣然点头:“固所愿也,不敢请耳。子由兄,请。”

苏轼熟门熟路地引着沉砚和苏辙,走进一家临河而建、门面雅致的茶肆。

“便是此处了!”苏轼笑道,语气带着几分发现宝藏的得意。

“店家是新来的潭州人,炒青的手艺极好,水是从城外玉津园运来的山泉,点心也精巧,尤其是那蟹壳黄酥饼,堪称一绝!”

茶肆内果然清幽,临窗的座位可俯瞰汴河支流悠悠水色,几艘乌篷船缓缓划过。

空气中弥漫着炒青茶的焦香和点心甜腻的气息。

三人拣了张靠窗的雅座坐下。

伙计很快奉上茶单,苏轼也不客气,点了一壶上好的雨前龙井,并几样精致的茶点。

茶水点心很快上齐。青瓷茶盏中,茶汤清亮,芽叶舒展,香气清幽。

苏轼迫不及待地啜了一口,闭目回味,赞道:“果然好水好茶!清冽甘醇,涤烦忘忧!”

沉砚和苏辙也各自品茗,确实觉得茶味不俗,比寻常脚店里的粗茶不知高明多少。

方才在欧阳修书房中未尽的话题,很自然地又续上了。

三人从《春秋》微言大义,谈到当下漕运、边备的实务,又转到即将到来的解试。

苏轼谈兴最浓,挥着筷子道:“永叔先生力主平实文风,策论务求言之有物,切中时弊。

依我看,此次解试,策论定然是关键!那些只会堆砌典故、吟风弄月的,怕是难入考官法眼了。”

苏辙点头附和:“兄长所言极是。近来太学、国子监中,热议的也多是河北水患、西北戍边、漕运利弊等实务策题。”

沉砚沉吟道:“诚然。经义为体,实务为用。若能引经据典,又能针砭时弊,提出切实可行之策,方为上品。”

他心中想的,却是如何将父亲信中所言的青州灾情与漕运关联,不着痕迹地融入策论思考。

三人正谈论间,忽听邻座传来一阵清朗的吟诵声,语调抑扬顿挫,带着几分慷慨激昂:

“…故曰: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鉴往而知来,察古而明今。然史非故纸堆中之死物,乃当今行事之活镜也!

奈何今之学者,徒知诵经诵传,而不知以史证经,以今验古,岂非舍本逐末乎?”

这议论颇为新颖大胆,直指当下一些埋头经义、不通世务的学风。

沉砚三人不由循声望去。

只见邻座坐着一位年约二十出头的青年士子,身着藏青衣,面容清癯,目光炯炯有神。

正对着一卷摊开的《史记》,与同桌人侃侃而谈,神情专注,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并未留意到旁人的目光。

苏轼本就是好奇的性子,闻言眼睛一亮,忍不住隔座拱手插话道:“这位兄台请了!适才闻兄高论,以史证经,以今验古,深得我心!不知兄台高姓大名?”

那青年士子被打断,微微一怔,转头望来。

见苏轼气度不凡,言语爽朗,身旁两人亦是器宇轩昂,知非俗流,便起身拱手还礼,不卑不亢道:“在下建安章敦,字子厚。适才狂言,扰了诸位清听,恕罪恕罪。”

章敦!

沉砚心中一动,又是千年龙虎榜的一员天骄,此人乃福建路建州才子,性情刚直,学问扎实,尤擅史论。

乃是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坚定支持者,且在后世争议很大的一位人物,尤其是后来掌权之后对于保守派的苏轼苏辙等人打击很大。

其中在“乌台诗案”苏轼身陷囹圄时,章敦曾挺身而出为其辩护。

但随着政治斗争的白热化,两人关系破裂,章敦得势后将苏轼一路贬谪至遥远的海南。

然而,当苏轼后来遇赦北归,而章敦失势被贬时,苏轼却选择了宽容以待。

不过在沉砚看来,这是一位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人杰!

苏轼哈哈一笑:“何罪之有!见解独到,正当共赏!在下眉山苏轼苏子瞻,这两位是舍弟子由,与青州沉砚沉仲实兄。章兄若不嫌弃,何不移步共坐,煮茶论史,岂不快哉?”

章敦见苏轼如此热情,又看沉砚、苏辙皆非俗士,略一沉吟,便爽快应道:

“请!”

便端起自己的茶盏,走了过来。

伙计添了座椅杯盏。

四人重新见礼落座。

章敦目光扫过三人,最后在沉砚身上略作停留:“可是近日在相国寺学子间传诵那首《清明日会仙楼宴集偶得》的沉仲实兄?”

“正是。”

“人间自有会仙途,好气魄!”

沉砚忙谦道:“章兄谬赞,一时侥幸之作。”

苏轼抢过话头,兴致勃勃:“子厚兄方才所言‘以史证经’,正与我等方才议论相合!不知兄台于当今时务策论,有何高见?”

他直接抛出了问题,毫不客套。

章敦也不推辞,饮了口茶,直言道:“高见不敢当,只是觉得,策论空谈经义易,切中时弊难。

譬如如今热议漕运之策,多言如何疏浚河道、增置漕船,却少有人深究漕粮征收之弊、沿途盘剥之酷、乃至漕丁疾苦之深!若不革除这些积弊,纵有良策,亦恐施行维艰!”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来自一位盗墓者的自传 彼岸的目击者 火影:从抽血忍界开始做帝国太阳 谁说神罗不算罗 诡秘:阿卡纳战争 祁同伟之警界第一人 寻遗珠之四小姐 快穿甄嬛传的爽翻人生 崩铁:古国皇帝,现役列车无名客 我在人间点灯,鬼神皆为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