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指挥不可!”
沉砚连忙上去劝阻,摁住了陆林佩刀出鞘的动作。
“陆指挥心意晚辈领了,可卢兵曹毕竟是公事公办。
我只是前去陈述情况,并不会受刑。”沉砚道。
“卢兵曹,晚辈说的对吗?”
此时火光已经平息,虽然在场的人很多,但已经是黑灯瞎火。
卢琯什么表情,沉砚看不清楚。
只听‘哼’的一声。
“走吧!”
沉砚又给陆林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就随卢琯回衙门了。
……
“这么说,那刺客很有可能来自西夏?”
“晚辈是这么觉得的,但能否确定,还得看诸位大人能否查到更多的蛛丝马迹。”
押司王进将沉砚送到府衙门口,最后道了句:
“今晚得罪了,毕竟是公务,在下也是不得已。”
“无妨,王押司已经很照顾晚辈了。”
随即沉砚便一人消失在了夜色当中。
王进凝望沉砚疲惫跟跄的背影,许久,然后才回去将所有情况与卢琯复述了一遍。
……
汴京城依旧灯火通明。
这个时代的超级大都市,自有它的海纳百川。
一件案子,一场事故,丝毫不影响它的烟火风华。
“倒是正常,也没有人刻意为难。”
与前世看的一些雷人短剧相比,这些人都很正常,权衡利弊,油滑至极。
不是特殊情况,绝不会轻易得罪任何一个人。
比如这王押司。
此时的云絮管和云酥已经不知所踪,开封府所辖厢兵找遍了整座楼,甚至连廊飞桥的旮旯缝,都没放过。
至于开封府为什么会找这两人。
当然是沉砚的无效的告密啦,内容是:“我见两个女子在那泼樊楼后厨的芝麻油,火起之后便不见踪迹。”
官府按照模棱两可的信息,想必很难抓住她们。
至于其他同伙,恐怕根本不知道他这个人存在,自然威胁也就极大的降低了。
但事后造出的声势,足以让云絮管二人短期内不敢再露头了。
这样还为沉砚提供了一段保护期,也算是变相的保证了真正‘宋承业’的安全。
很快。
轩华小筑到了。
此时的苏明远已经回来休息了,他知道沉砚这是舍生取义,去府衙断然不会有事,所以睡得格外香。
李元朗房内还有光亮,想必在温书。
沉砚没有打扰。
洗漱、收拾行礼、更衣、躺下。
这一天发生的事太多了。
酿酒、文宴、刺杀、救人等等,让他已经筋疲力尽。
太累了。
不仅身体累,还差点被摔出内伤,精神上更是受到了高度恐吓。
……
接下来的一天,沉砚基本上没出院子。
不是躺在房中休息,便是在温习,偶尔与苏明远和李元朗聊聊天。
入秋的解试,首场是诗赋,次场是论与策,末场是帖经和墨义。
诗须是一首五言六韵诗,赋则是律赋,例如嘉佑二年苏轼在礼部试中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
这篇作品的文风体裁,与解试要求的即一脉相承。
‘论’无非是撰写两篇议文,题目常常结合经史与时务,比如论证儒家思想在治国上的适用性。
‘策’对沉砚来说同样简单,矛头直指三冗就好了。
即冗官、冗兵、冗费。
帖经和墨义他也不怕,按照前世应试教育的技巧,末场的这门,十拿九稳。
只要平时温习到位就行了。
他最怕的还是最开始的诗赋,且诗赋那场还夹杂了一个‘杂文’。
可能涉及到《论语》《孟子》等经典中的治国理念。
比如沉砚现在,手里就捧着本邢昺(bg)的《论语注疏》在啃。
这是宋真宗时期的经学大家邢昺主持编撰的,语言通俗、逻辑清淅。
相较于于唐代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更易理解,是仁宗年间科举学子们比较实用的辅助读物。
还有一些沉砚印象中的读物,在现在嘉佑元年甚至还未编着,有许多都是到了南宋才成书。
其中不乏有对科举考试助力极大的读本,时文集如《策学绳尺》、《擢犀策》等,收录着诸多科举策论范文。
甚至还有名家的点评。
只是这些系统成本的时间是在南宋,沉砚现在是享受不到了。
只能弄到一些杂乱的散本。
但对于普通的学子,已经足够奢侈了。
读完《论语注疏》,沉砚又开始思索律赋。
自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北宋律赋限用四平四仄八字韵脚,还需严苛按平仄交替顺序押韵。
如大中祥福八年(1015年)范仲淹省试《自诚而明谓之性赋》以“诚发为德,彰彼天性”为韵,
依次为平、仄、平、仄、平、仄、平、仄。
结构上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韵、展开、收束等步,每韵还成对偶。
范仲淹这篇赋“重格律,严用典”,非常契合北宋科举的框架。
也为沉砚此类学子提供了良好的模版。
范文正公作此赋时,时年二十七岁,尚未入仕。
能如此符合考官对“经义阐释精准性”的要求,与他早年在应天府书院‘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的积累密不可分。
律赋开篇一般以儒家经典切入最好,中间使用历史典故论证,最后再升华主题。
但这个时代是没有如此清淅的条理,也不会将考试解题技巧公式化,所以全靠自己悟。
恰巧沉砚不仅有后世的逻辑性、批判性的思维,还将解题的公式化技巧刻在了骨髓里。
尽管如此。
他还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得意忘形,自己还差的远呢。
尤其是解试,苏轼、苏辙也要参加,更加不能掉以轻心。
这是作为对手的尊重!
其中苏轼,堪称沉砚的偶象,多少传世名篇,他挥毫即出。
让作为半个后人的他,时常忍不住吟诵、感悟。
什么“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不知天上宫阙……”
等等、等等。
这是凡人能作出来的东西?
其实沉砚对于诗赋不自信的原因,就是来自这里,对方随便一作便是千古名篇。
怎么打?
人贵有自知之明,诗看天意,赋尽力磨平差距,而策论、帖经、墨义才是他解试打开局面的利器。
一如章衡那般,虽然诗不算顶级,但律赋符合古文运动‘文以载道’的精神,依旧能力压群雄。
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