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曹昂的人事安排尘埃落定,众人以为大局已定时,一直冷眼旁观的董承却突然出列,向着刘协躬身道:“陛下,大军征伐,调度需周全。曹丞相原定让刘豫州与朱灵、路招将军率一万精锐合兵共讨袁术,臣以为,此安排或可稍作调整。”
他话音一顿,成功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曹昂有些惊讶,这一直没说话的董承,现在说话是几个意思?
只见董承说道:“杨奉、韩暹二人,反复无常,先附袁术,今又投吕布,实乃国之大贼!此二贼不除,陛下寝食难安,徐州、扬州边界百姓亦深受其扰。臣恳请陛下,命刘豫州与朱灵、路招将军转道前往小沛,截杀杨奉、韩暹,为国除奸!”
说到杨奉、韩暹,就不得不提董承与他们,或者说与整个“白波军”势力的恩怨情仇。
白波军起于白波谷,本是黄巾馀部,首领郭太曾长期与董卓势力对抗。
八年前,白波军击败董卓女婿牛辅,劫掠洛阳周边,后又与李傕、郭汜对峙。
郭太死后,新话事人杨奉带着韩暹、李乐等一帮小弟,摇身一变,接受了东汉朝廷的招安。
待到李傕、郭汜在关中内讧,这帮人又和董承一拍即合,共同护送刘协东归洛阳。
然而这一路上权力争夺不断,几人糊里糊涂一顿乱战,董承在初期斗争中落了下风,这才有了他秘密召曹操前来勤王的后手。
曹操一到,立刻与董承联手,将杨奉、韩暹排挤走。
这二人先是投了袁术,后被袁术派去攻打吕布,谁知竟和吕布看对了眼,再度改换门庭。
吕布其实也无力完全掌控这帮骄兵悍将,这使得杨奉、韩暹成了游离于吕布和袁术之间的骑墙派,如今盘踞在徐、扬之间,靠着劫掠为生,名声臭不可闻。
董承对此二人,可谓是旧恨未消,又添新恨。
龙椅上的刘协,听着董承的谏言,心中却是五味杂陈。经过曹昂之前若有若无的点拨,他慢慢品味过来,自己这个天子,似乎总是被这些手握兵权的臣子们争来夺去。
到底谁是真心为汉室,谁是包藏祸心,他越来越看不清,只能凭借个人的好恶和直觉来判断。
此刻,他既不想支持董承显得自己偏听偏信,又不想驳斥董承让曹操觉得自己在拉偏架,索性采取了最安全的策略,一言不发。
然而,刘协的沉默在急于扳回一城、并真心认为此二人该杀的董承眼里,却被解读成了默许。
董承见刘协没有反对,便自作主张地转向刘备,语气带着几分不容置疑:“刘豫州,剿灭杨奉、韩暹二贼,安抚百姓之重任,不知玄德公愿意否?”
刘备闻言,心中念头急转。
他此刻与曹操合作,更多是势单力薄下的权宜之计,两人关系微妙,远未到推心置腹的地步。
他本人也尚未想好,未来是否要继续在曹老板麾下效力。此刻听到董承对自己下令,他略一迟疑,还是出列躬身,语气躬敬地应承下来:“备,定当竭尽全力,剿除国贼,以安圣心!”
眼看董承竟敢越过自己直接对军队调动发号施令,曹操脸色一沉,眼中寒光一闪,正要发作斥责董承越权,并强调讨伐袁术才是当务之急。
就在这时,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声音响起了。
“陛下,老臣以为,董将军此议,恐有不妥!”
站出来说话的,正是执金吾伏完!
这些天他被曹昂灌输了不少董承勾结外将、图谋不轨、危及后位的内部消息,原本懦弱避事的性格,在涉及到女儿皇后地位和家族安危的内核利益时,竟被激起了罕见的勇气。
若是放在以前,他绝不会在军事安排上多嘴,必定是“好好好,是是是”。可现在不同了,董承的任何扩张势力的举动,在他眼中都成了威胁自己这个正牌国丈的挑衅!哪怕你董承再得势,想动摇我伏氏的根本?
不行!
伏完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不颤斗,朗声道:“袁术逆贼,僭越称帝,带甲二十万,势大滔天!曹丞相虽勇冠三军,然兵马不过七万,以寡敌众,正当集中全力,以求一击必胜!若此刻分兵他去,岂非削弱我方实力,助长袁术气焰?此其一也。”
他顿了顿,继续道:“再者,那杨奉、韩暹,虽行为不端,然其目前已归顺吕布麾下,名义上也算是弃暗投明。且吕布已上表,声称将奉诏讨伐袁术。若此时派刘豫州去截杀杨奉、韩暹,岂不是等同于向吕布宣战,引发内斗?于讨伐袁术之大业,有百害而无一利啊!伏完愚见,还请陛下与丞相三思!”
董承彻底愣住了,他千算万算,也没算到一向象个闷葫芦、遇事就缩的伏完,竟然会在这个节骨眼上跳出来,如此条理清淅地反对自己!
他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反驳,只是瞪着伏完,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曹操见状,心中简直要为自己的好儿子曹昂喝彩!
【这伏完,果然被撬动了!】
他立刻抓住时机,出列声援,先是朝着伏完投去赞赏的目光,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夸赞:“伏金吾真乃老成谋国之臣!虽不常掌兵,却深谙兵法要义,知晓轻重缓急,一番剖析,切中要害,令操茅塞顿开!”
他顺势将矛头指向内核:“伏金吾所言极是!袁术僭号,乃天下公敌,首恶不除,则纲常沦丧,日后阿猫阿狗皆可妄自称帝,国将不国!此战,必须倾力以赴!至于吕布、杨奉、韩暹之流……”
“不过是疥癣之疾,跳梁小丑!待我大军剿灭袁术,凯旋回师,腾出手来,收拾此等反复小人,如同碾死蝼蚁,易如反掌!”
最后,他目光灼灼地看向刘备,话语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刘玄德乃当世豪杰,深明大义,自然懂得孰轻孰重,何为社稷之根本,何为一时之纷扰。玄德公,你说是不是?”
刘备被曹操这一顶深明大义、当世豪杰的高帽子扣下来,又被架在社稷根本的道德高地上,哪里还能说个不字?
难道他能公然表示自己不懂孰轻孰重,宁愿去打杨奉韩暹这种小事,也不愿去参与讨伐国贼袁术的大业吗?
他心中暗叹一声,面上却只能顺着杆子爬,拱手道:“丞相谬赞,备岂敢不识大体?自当追随丞相,讨伐国贼袁术,以正乾坤!”
龙椅上的刘协,看着董承吃瘪,曹操占据上风,心中非但没有不快,反而隐隐有一丝快意。
对他而言,这两个权臣,无论谁暂时压过对方一头,都意味着权力的微妙平衡,而他这个皇帝,或许就能在夹缝中喘口气。
既然曹操说得在理,场面也控制住了,他自然乐见其成。
“既如此,便依丞相所言。”刘协最终一锤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