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的春天,来得迟,却终究是来了。雕阴山大捷的余威尚在,绥德州境内弥漫着一种久违的昂扬气息,军民士气为之一振。
而就在这春风渐暖之时,一匹来自京城的快马,也带来了的消息。
信是恩师,工部尚书李立恒亲笔所书。
信中先是关切地询问了他在边塞的境况,勉励其恪尽职守,随后提到了关键:经恩师在朝中多方斡旋,力陈边塞水利之于国防民生的重要性,陛下终于颔首,同意拨付帑银五万两,专项用于绥德州水利修缮之事。
款项将由户部清吏司核拨,不日即可起运!
坐在书案前,开始细细盘算。去年那条隐秘的财路,最终为其带来了两万四千两的净利。
分润给州衙下属周文渊、李振等人八千多两,寄回老家孝敬母亲和补贴族用一千五百两,如今手头能动用的,尚有一万余两。
再加上之前,从本地那些士绅地主们手中“募捐”来的两万多两,手中掌握的可直接动用的资金,已接近四万两!
秦思齐低声沉语道:“够了,启动资金足够了!”
治水是百年大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
而且,如何运用这些钱,也是一门极高的学问。那些出了血的士绅地主们,眼睛都盯着呢,若不能尽快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后续的劝捐必将阻力重重,甚至可能引发反弹,让他们团结起来对抗州衙。
秦思齐的策略很明确:“先动起来,在慢慢压着那群地主豪绅,慢慢放血才不会让他们团结起来。”
必须先给他们一点甜头,让他们尝到水利带来的便利,看到投入能产生回报,才能一步步引导他们投入更多,欲罢不能。
决心已定,秦思齐立刻行动。再次轻车简从,来到了绥德卫指挥使司衙门。
马犇刚刚打了一场漂亮仗,心情正好,听说秦思齐来访,大笑着迎出:“秦大人!可是又来请俺老马吃羊肉?这次莫非又看上了哪块地皮,要动手了?”话语间带着并肩作战后的熟稔与调侃。
秦思齐笑着拱手:“指挥使说笑了。今日前来,是有一桩正事,需仰仗卫所鼎力。”
开门见山,将朝廷拨款、自筹资金以及准备启动水利工程的事情说了一遍,然后道:“工程浩大,旷野之地,难免会有宵小窥伺,或是流寇,或是北边溃散的零星部落骑兵。
下官想请指挥使调派五百军士,于工程外围关键节点驻扎、巡逻,不必参与劳作,只为震慑宵小,护卫安全。”
马犇一听,拍着胸脯:“没问题,五百人,俺给你派!保证让你的工地平平安安!”如今与秦思齐利益深度绑定,又承了分润和军功的情,这点支持自然不在话下。
秦思齐又道:“此外,工程初期,需大量人力进行土方开挖、材料运输等基础工作。下官欲征调民夫,但恐效率不高。不知指挥使能否再拨五百辅兵,协助劳作?当然,州衙会按日给予钱粮补贴,绝不让将士们白干。”
马犇略一沉吟。让卫所正兵去干民夫的活,按理说有些掉价。但一来秦思齐承诺给补贴,二来这也能让麾下士兵在非战时有点额外收入,改善生活,三来他如今视秦思齐为重要盟友,这点顺水人情乐得做。
“成!就再给你五百人!算是俺老马支持你秦大人为民造福了!”马犇爽快答应。
搞定了军方支持,秦思齐回到州衙,立刻签署了征发徭役的公文。
绥德州人口有八万余人,秦思齐没有采取以往那种简单粗暴,按户强征的方式,而是制定了相对合理的标准,一里出十二人。绥德州下辖里甲数量不少,此令一出,很快便召集了八百余名青壮民夫。